省一流学科——基础医学
基本信息
学科名称:基础医学
学科负责人:孙爱华
学科等级:浙江省“十四五”省一流学科(B类)
学科介绍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基础医学是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及相关类专业的基石。本学科始建于2016年,学科涵盖了病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二级学科。三院融合后学科平台建设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通过“病原分子生物学”和“疾病分子诊断与防治技术学”等省医学重点学科、“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研究”和“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等省重点实验室、“消化道肿瘤诊治与药物研发”和“新型疫苗”等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的建设,学科在著名病毒学家毛江森院士带领下,在重要病原体致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研发、分子诊断技术和试剂盒的研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形成了“重要疾病基础研究、重要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新型药物筛选、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重点发展方向。学科通过外引内培提升人才素质,拥有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通过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省血防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设增强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交叉性、前沿性和引领性的基础医学学科。
学科负责人孙爱华,医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30年。省新世纪151人才、省卫生创新人才、省医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细菌致病、耐药分子机制及疾病实验室诊断分子标识研究。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主持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3参与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有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1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均排名1)。
人才队伍
学院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现有专任教师70人,有博士学位32人,硕士生导师20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占比51.43%;经过人才外引内培,学科的人才层次得到有效提升,近年培育了,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省151人才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省高校领军人才各1人,省卫生创新人才6人、省医坛新秀8人,省高校青年优秀人才1人。
科学研究
近五年,学科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6项;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328篇,其中SCI论文127篇;授权专利37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
人才培养
学院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潜心基础研究,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研究性论文。学院2019年开始招收5年制法医学本科生。近五年,学科成员获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主编或参编教材14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大学生新苗计划14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生命科学竞赛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其他省级奖项14项;指导本科生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15篇。
平台建设
学院教学和科研全面均衡发展,浙江省“十四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学院师生教学、科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积为8787平方米,共有仪器设备3473台套。建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形态学、药理药效和药学等科研实验平台。浙江省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疫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作为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重要疾病基础研究、重要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新型药物筛选、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方向研究提供精准的平台支撑,特别是“省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疫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为重要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方向预防和治疗型疫苗研发提供全链条支持。
社会服务
人体科学馆是医学人文教育基地,除向在校学生开放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外,还面向社会开放,开展以探索“人体奥秘”为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成为杭州医学院来访人员必访之地。此外,依托于学院的血吸虫病防治中心服务于全省血防业务,医学形态产学研基地,与公司在科学研究、标本制作、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
“十四五”期间,本学科将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主动适应浙江基层卫生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转变学科建设理念,努力提高学科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学校的高原学科,通过本轮学科建设使学科的1-2个方向有所突破并达到国内领先,积极申报博士学位点并争取获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的省级一流学科,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