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重点学科——疾病分子诊断与防治技术学
基本信息
名称:疾病分子诊断与防治技术学
学科牵头人:孙爱华
学科等级: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
学科介绍
杭州医学院《疾病分子诊断与防治技术学》于2015年被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列为第二批浙江省医学重点(创新)学科,旨在通过创建学科创新平台,推动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推进教学、科研工作较快、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在学校顺利完成专科向本科过渡中作出了贡献。学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现有学科成员42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8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24人,高级职称占比76.2%;有博士学位人数24人,硕士学位16人,学科现职教师95.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学科成员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省151人才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省高校领军人才各1人,省卫生创新人才6人、省医坛新秀8人,省高校青年优秀人才1人,1人入选浙江省优秀教师(暨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
学科成绩
科研成果:
在临床重大疾病的发展调控机制、分子诊断技术应用、科学防治的手段创新等方面深入研究,综合应用临床及基础先进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并进,实现了研究方向的突破性进展。学科建设期,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35项,厅局级课题16项,承担纵向课题总经费1170万元,横向课题总经费980万元。学科成员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4篇,包括IF>10分的4篇、5~10分的23篇、最高影响因子为27.403。学科成员获得科技成果奖5项,包括排名1(主持)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排名2、排名3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多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学术专著14部。牵头制订《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标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WS/T 792-2021)国家标准,参与制订了行业标准4项。学科把握科研主攻方向,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组织院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成果和效益显著。学科积极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的交流,促使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教学成果:
教学工作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期依托单位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每年课时超过22000学时,学科成员中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年平均超过300学时。学校升本后,随着师资学历层次和职称提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质量也明显提升,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同时,学科成员进行教学改革。学科成员9项教改项目列入浙江省教育厅重点、省教改和厅教改项目,继《药理学》成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后,学科成员主持的4门课程被推荐列入浙江省一流课程、2门课程被推荐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学科成员主编了科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形态实验学》、《医学机能实验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学》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医学实验创新系列教材,另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等全国性医学教材10本。
人才培养:
得益于杭州医学院近百年办学经验,三院融合后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和培养也为学科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生招生量增加、管理日益规范、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自学科成立以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58人,已毕业14人,44人在读。目前学科有硕士生导师2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4人。助力本科教学,学科成员积极指导本科生科研工作,2016年以来学科成员指导的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2项,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0项;指导学生在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4项,指导本科生发表研究性论文10余篇(包括学生为第一作者的中科院一区外文论文)。
社会服务:
在2019年末开始的新冠疫情防控中,病毒病研究方向的学科成员在省自然基金应急重大专项和省科技厅应急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投入到新冠疫苗的研发中,共获得资助300万。学科成员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和上级部门的肯定,学科成员高孟获得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2020年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作为毛江森院士所在学院,学科中从事寄生虫病、病毒病研究的成员参与院士工作站工作、对基层进行辐射和帮扶;除学科血防中心负责全省血吸虫病的日常防控和基层防控人员培养和技术指导外,寄生虫研究方向成员每年进行寄生虫病的科谱宣传,为大众健康服务;学科中的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按委健委的统一步骤对基层进行人才帮带、科研帮扶工作。